生活上、工作中……你有没有时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形:想用手机等无线设备读取本地的文件时,需先使用数据线连接电脑,将本地文件复制过来,断开连接,然后再用手机打开文件。
出差时,旅行中……你是否也遭遇着这样头疼的难题:身边的移动设备越来越多,人们对个人数据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数据的传送和存储始终令人很纠结,一根数据线只能连接一台设备,各移动设备接口不一、系统也不一,无奈,我们的行囊里总是塞满各种各样长长短短纠缠在一起的数据线和其他附件设备。
然而,正如马云所说,哪里有抱怨和投诉,哪里就有商机。
“这个世界机会太多了,你就看看每天互联网上抱怨的事情那么多,这些都是机会。你加入抱怨永远没有机会。你要将别人的抱怨、投诉、仇恨、不靠谱的地方变成你的机会。”6月30日,马云赴香港出席青年创业论坛时,如此总结他的创业心得。
于是,当智能移动终端在飞速发展,当人们对眼下的数据传输和存储有着更多的“抱怨”,此时,无线存储功能的出现似乎成为解决移动终端设备内存不足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案,人们对“无线存储”概念的实用性和市场前景给予了更高的期待……
无线移动存储 应势而生
无线路由、无线共享、无线播放、无线传输、移动电源……其实,无线存储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名称。
额外为iPhone/iPad、安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增加32GB、64GB不等的空间,通过无线WiFi模式进行数据访问、交换和分享……在近日召开的各种科技盛会上,众多品牌都亮出了自己的无线存储产品,虽有细微差别但各有千秋,无线移动存储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的同时,似乎也在向外界传达着:它将要大面积进军消费市场了。
“一次技术创新引发了一场科技革命,一场科技革命推动了一个时代发展。我们不是苹果,但我们的存在会让苹果产品更加耀眼。”这是投身于无线产品市场的Echoii总监此前在发布E9迷你无线存储器时的自我定义。
事实上,为了追赶无线存储的大势所趋,除了Echoii日前发布了无线存储新产品外,国内外涌入这一市场的厂商并不在少数。
早在2011年年底,硬盘及存储解决方案提供商希捷便率先推出了一款移动无线存储产品。当时,消费者不再认为购买小容量的平板电脑或iPad是出于无奈。
今年4月,西迈科技(香港)旗下专注于无线移动分享设备的酷络(KULUO)亦宣布投入千万成本,联合韩国原三星、苹果手机软件开发方,攻克软件应用、硬件配置等难题,成功研发出新型无线存储产品。
…… ……
而日前,专注3G/Wi-Fi无线路由器行业的国内企业华美推出了无线存储新品“小云S3”,它拥有专属APP客户端“HAME Cloud”,支持iOS、Android、Windows等三大移动操作系统,可供5~10台移动设备联接,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所有的精彩内容(如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文档文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扩大容量(最大支持32G),满足用户对不同环境的多种容量需求。
“目前,国内无线存储产品只有寥寥数款,但这种无线存储的理念得到更多智能终端用户的喜爱。在市场与用户都无奈超大内容资源无法实现存储调用,精彩的文件内容不能跨平台分享的时候,‘HAME小云 S3’应势而生了。”华美兴泰总经理杨昌军表示。
事实上,相比传统存储产品来说,目前已经上市的移动存储产品有着自己的特殊优势:
首先,拥有自己的产品客户端,无需数据线即可实现数据存取。
用户在APP Store、安卓商店等免费下载产品客户端后,只需将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无线网络连接到无线存储产品建立起来的局域网,就可以轻松阅读分享这个设备的资料,一方面省去了找数据线的麻烦,不用担心电脑USB接口不够用,另一方面,也不用担心网速快慢的问题。
其次,无线分享,同时支持多个设备访问。
据了解,与之前一次只能一人使用的传统移动存储产品不同,无线存储产品均实现了可同时支持多个设备访问查看和下载分享。以小云S3为例,可以与5台不同设备联接的它能同步好友一起分享图片、音乐、视频及工作中的word、 pdf等文件,速度高达150Mbps。
“比如开会时,我有几百页纸的文档,以前或打印出来,或拷给每个人,或用投影仪,现在,大家讨论的时候只需各自在自己的设备上打开即可。投影仪大家知道,投提纲可以,投百篇的文字是很累的。我们讨论文件,讨论某些案子的时候,有了这个可以方便一点。”杨昌军介绍称。
此外,可以充当无线路由器,实现小范围内无线上网。
据了解,市面上的这些产品大多可以变身为无线路由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有互联网的陪伴,而此时,该产品的无线路由器功能变得相当有必要。或许你遇到过下面的情况:出差亦或旅行时,大部分酒店提供有线网络,此时使用手机或平板会觉得相当不方便。所以,对于人类来说,存储产品能当路由器使用也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
最后,可以实现存储卡、优盘、移动硬盘等传统产品的无线扩展功能。
S3不仅可以充当手机、平板、笔记本等设备的无线U盘,也能无线扩展传统存储产品的容量。如此一来,当有些用户出差在外或旅行时,同样可以分享文件或拍摄的照片。不得不说,无线扩展功能确实让许多消费者爱不释手。
“一个产品能不能普及,能不能用好,其实就是用户体验的问题。像我们公司也是从小发展的,现在依然是个小公司,但是我们也有向上发展的诉求,发展诉求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把产品做好,满足客户的需求。”杨昌军说。
据介绍,作为国内存储企业,华美兴泰规模尚且不算大,现有员工30人左右,但因公司的发展正好搭上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高速发展和普及的顺风车,去年销售额约1.1亿元,而今年预计销售额在3亿元左右。
可以说,为了方便和快捷,无线存储应运而生;为了追赶移动互联的大潮,他们趋之若鹜。如是说,无线移动存储将主导消费级存储市场?有着多项优点的它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升?
无线移动存储 将主导消费级存储市场?
从软盘到硬盘,从U盘到大容量移动硬盘,再到当前云计算背景下提的最多的云存储,随着电脑的普及、数据共享交换和存储的需要,可以肯定的是,存储市场在发生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
这里,我们在谈论无线移动存储的美好前景之前,先来回顾下这么多年来存储市场经历着怎样的变化。
首先,在存储设备发展史上,软盘存储器是最重要的一个节点。在U盘、移动硬盘盒刻录器出现之前,它可谓独占市场。
据了解,第一款8英寸直径圆形软盘是由IBM 存储设备产品开发部经理和手下一起开发出来的,单面,可以存储80KB,刚开始还只是裸露的盘,稍后又加了塑料外套。
而在中国市场上,直到1996年很多电脑上还配备着5.25英寸软驱(当时,Teac5.25英寸软驱占有绝大多数市场份额)。随着笔记本电脑等个人电脑不断缩小,尤其是硬盘体积的缩小,软盘的进一步缩小成为必要,2英寸、3英寸的采用硬质外套和密封结构的软盘不断涌现。此后,在众多小软盘中,被大家真正熟悉的当属Sony开发的3.5英寸软盘。
虽然它的大量使用只有十几年,但当时硬件的处理速度和软件的容量都非常有限,所以软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在所有的个人电脑上都配有软驱,很多不配硬盘的电脑直接用软盘启动、 提供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电脑形成的数据直接存在软盘上。
而如今,移动存储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里。
2000年,USB闪存市场开始形成;2002年,USB闪存市场获得高速发展,随着渠道商、外设产品厂商的大批进入,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大大小小近100多个品牌;2006年,闪存盘进入里程碑发展的一年,当时中国闪存盘市场保持稳定增长,销量达到933.4万片,比2005年增长20.8%;2008年,随着存储交换行为的日益频繁,以及众多移动存储厂家的对市场的深度开拓,移动存储产品进入蓬勃发展的局面且各具特色。
移动硬盘,容量大但体积相对较大,携带不是很方便;光盘刻录,还是会用到,特别是在分享数据和大规模复制的情况下,光盘作为最经济的存储设备,在整个存储领域,也有重要的一席之地;U盘,以体积小、携带方便、使用方便等优势吸引广大用户。
眼下,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当大量存储品牌开始介入无线移动存储这一产品线时,人们对包括移动硬盘和U盘在内的市场主流移动存储设备的需求已大大减缓,相反,我们还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难道无线移动存储要走向普及了?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这是存储市场趋势的同时也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首先,产品本身的速度需进一步提升。
就目前在售的无线移动存储产品来说,大多数产品仍然选用USB2.0传输接口,实际拷贝速度在6MB/s左右。业内认为,虽然我们通过无线移动存储产品增加了更多优势功能,但速度问题一直是存储产品中大家较为关注的,如果速度上不去,不管是无线分享还是无线扩展,问题都会很大。
其次,品牌优势不够明显。
当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上已经有多款无线移动存储产品在销售,但遗憾的是,仍然没有哪家厂商喊出响亮的口号,打出自己的品牌,亦即各品牌之间的优势还不明显。正所谓先下手为强,哪家厂商率先抢得推广概念的先机,就更有机会赢得大市场,笼络消费者的心。
最后,还有大家最关心的价格问题。
据了解,就目前在售的无线移动产品来说,相比传统存储产品,价格高出两倍左右。业内分析认为,如果能在维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同时,拉低市场售价,在产品性能以及品牌优势上多下功夫,我们相信无线移动存储产品将会加快普及的步伐。
“其实就是U盘的升级吧,一来像iPad等没有USB接口,二来现在个人wifi设备变多,无线U盘登场也就很正常,不过未来行业的整体趋势还是真正的云存储。”在被问及如何看待无线移动存储设备的前景时,业内知名人士老杳告诉站长之家。
真正的云存储 何时到来?
国外有微软SkyDrive、苹果iCloud,亚马逊CloudDriver等网盘产品,国内有百度云、新浪微盘、华为网盘、金山快盘、115网盘和360云盘等,当专家预测未来五年内,会有7成网民使用个人云,各大企业和厂商纷纷加大对网盘市场的投入,开始跑马圈地。
而眼下,尽管云存储被叫嚷了很久,开始从传统存储供应商手中不断攻城掠地,但似乎也只是一直处于“预热”的状态。
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到2016年将有36%的数字内容存储至云端,2015年个人云服务将被广泛使用,但在2014年将云服务用作主要存储手段的消费者不足10%。
当各种“云”层出不穷,云存储本身面临着哪些挑战?消费者何时才能对它产生信任?(站长之家搜集资料总结如下)
云存储本身面临的挑战 首先,宽带瓶颈。
考虑到过去20年宽带提升和数据增长的差距更为恶化,宽带很有可能是阻碍云存储被当做标准商业化应用普及的最大障碍。对于典型的个人消费者而言,互联网宽带从28.8k modem提升至5Mbps左右,提升幅度超过170倍。但与此同时数据增长却从先前大约每个用户平均100MB暴增至超过1TB,其增幅竟然超过1 万倍。随着这种差距的逐渐扩大,装置外存储(offsite storage)作为主要数据存储途径的可行性越来越小。
其次,云服务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眼下,网络黑客攻击日益增多,云服务成为主要目标。糟糕的是很多开发者并不采用正确的加密协议,导致在短期内个人云服务面临的安全风险并不会消失。据一项对云存储的调查显示,目前不少主流的云存储产品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其中安全和数据同步、文件夹丢失以及更新错误等问题发生的比较多。
最后,云服务碎片化问题凸显。
举例来说,GoogleDrive服务的对象是文件,Evernote则是一项云笔记服务,Pocket为内容聚合器,这些服务的目的是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做简化。但很多用户不得不在多款设备上更新很多单一用途的应用。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未来的个人云服务而言,一款“能做所有事情的应用”并不存在,只有多款能够令移动、多设备体验更加丰富和安全的应用。
无论如何,当大数据和云存储已逐渐成为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事业机构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点,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容量、数据安全、存取效率、随时随地访问和分享等几方面仍然是他们首要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