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把互联网金融次纳入五年规划,引发热议。这一方面是对蓬勃生长的互联网金融鼓励,另一方面也吹响了中国金融监管框架进一步完善的号角。对此,互联网金融企业汇投网CEO弋沛杰先生提出了来自企业自己的声音,从企业层面对规划建议进行了解读。
互联网金融纳入十三五规划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已经开始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其身份、角色都将很快得到官方正式确认,这对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无疑是好消息。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影响越来越广,短短几年间已经具有庞大的总量,原来的监管框架已不能覆盖所有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领域,风险是存在的,有加强监管的必要。
《规划》强调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发展。中国金融体系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可见高层是基于目前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而提出的。比如,强调现代金融机构种类多、交易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更是特别强调了目前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这些特点正是“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互联网金融新服务,像汇投网这样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综合经营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
作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汇投网认为目前的金融监管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当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合适的才是好的。建议监管部门可以多应用一下互联网思维,探索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这种创新的监管模式事实上已经在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上有了体现。
一方面, 7月央行等十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多部委共同监管,这其实就类似互联网行业所倡导的众包模式,各部委明确责任,协同管理。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出现了很多新变化,由于“产业+金融”、“消费+金融”、远程开户、电子合同等创新模式不断衍生出新的业务,单个部委的监管很难全覆盖,为避免出现监管真空,众包式协同管理就显得很有必要,也更灵活、更具实操性。
另一方面,北京,上海,浙江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先行一步出台地方性监管条例。与此同时,各地的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开始相继成立,这些协会与企业的联结比较紧密,这利于直面问题并找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自下而上出生的监管政策,其实也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体现。在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监管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接地气的探索很可能会带来有用的新启示。
另外,大数据技术有助于跟踪金融产品的底层资产,加强其透明性。国际上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一些金融产品脱离了金融的本质,监管又跟不上等各种因素迭加酿成的,而如今数字化确权、数字化溯源等互联网技术又让金融产品更精准、透明,现在买颗白菜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上数字化的追根溯源,用户和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直接追溯到金融产品的本源。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金融业的带来了新变化,这对监管机构是新的挑战,但同时,互联网技术也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新的监管工具和手段。所有,只要顺应潮流,加大互联网思维在监管框架中应用,中国一定能建成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也将在十三五期间更加茁壮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