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在浏览搜索结果列表页时,评分和价格是两个比较重要的属性。评分代表了该餐厅好不好,用户的从众心理以及服从保障的倾向会认同评分高的餐厅,简单说就是想不想去。价格则代表了该餐厅的消费水平用户是否可以接受,也就是能不能去。百度地图的搜索列表页展示了餐厅的名称、评级、人均消费、距离、简介、是否有团购信息以及电话(如图2所示)。可见最重要的评级以及价格都有展示,如果用户觉得评级不错且价格合理,就会有意愿点击该条目查看详情。电话部分可以点击直接拨打,方便用户咨询信息。不过在该页面下,用户对餐厅了解还不多,如果有意愿可能会点进详细页面查看更多信息后再做决定,那么在列表页面是否有必要呈现电话信息是个问题,还需要看用户点击数据进行判断,毕竟移动端屏幕地价较贵。
在详情页面,包括了该餐厅的地理位置、营业时间等基本信息、团购活动、推荐菜、排名、大家的印象、评论等信息。用户点进详情页面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帮助自己进行判断。
从主观感官上,图片、招牌菜、菜品描述都能对用户产生影响。而移动端由于流量和网络限制,图片不能无限制展示,可在详情页上放一张该餐馆招牌菜精致的图片,用户想查看更多再深入点击。百度地图详情页的图片略小,基本看不清图片中的内容,更无从谈起精致、美味,所以吸引用户的作用基本没有起到(如图3)。我认为应该将图片做大一些,清晰一些,照片要好好筛选,让用户在详情页的首先视觉点就被图片吸引,进而对餐厅产生主观感觉。推荐菜目前只有菜名以及图片,我认为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一是可以考虑增加招牌菜的价钱,因为现在仅有的价格参考是人均价,但这不一定准确,招牌菜意味着大部分人去了都会点,每个招牌菜的价格显示出来,用户基本就可以推算出自己这一顿需要多少钱,这样更容易决策;二是某些餐厅的招牌菜可以考虑增加描述,因为有些菜是有历史或者有特殊做法的,仅凭名字大家还是很难做出判断,而一段很好的文案也会让用户对特色招牌菜更有感觉。
图 3
除了主观感官,用户对餐厅的判断还非常容易受其他用户评价的影响,百度地图用了评分、评价、大家印象以及排名这四个属性来帮助用户进行判断(如图4)。目前百度地图的评价大部分来源于大众点评,自身的数据相当有限,作为回报,百度也将大众点评的团购活动置于详情页中,相信会为大众点评导入一定流量。大家印象是百度地图新增的一个展示项,也就是将评论中的一些关键词展示出来,让用户不必点进评论就可以看到评论的核心内容,同时还用不同颜色对好评和差评的关键词进行了区分。这个想法很好,因为用户看评论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获得建议,把能对用户产生建议信息摘取出来,降低信息噪音,可以更加方便用户获取信息,只是因为有些餐厅评论数据不多,所以也无法展示大家印象。我的建议是用户点进某条印象时,如果该印象是对某个菜的评价,可以考虑不仅仅展示评论,还可以展示该招牌菜的图片让用户有个更明确的认知。另外对于关键词的抽取也十分重要,同时对餐厅的整体评价与对某个招牌菜的评价在展示的时候较好有所区分,帮助用户梳理信息。
图 4
总得来说在详情页面百度地图还是展示了很多可供用户参考的信息,其中大家印象是一个比较实用的功能,不过在图片、推荐菜的价钱等方面仍有改进的空间,同时自身用户数据的累积也比较重要。
付费订座
用户看了这么多的信息,在推荐系统不成熟的情况下还是需要自己作出选择,选择后会考虑到付费订座的问题。在线支付现在慢慢普及,但百度地图目前只有团购可以在线支付,同时也不支持在线预定,但这会是一个趋势。O2O目的就是极大简化用户在享受服务时的准备阶段,而在线支付、在线订座是很重要的一环,试想当用户确定了餐厅或者都团购完成,还要自己再打电话订座甚至到店等位是多么麻烦的事情。当然,很多店铺目前还是不支持预定的,同时如果用户预定了没有去,那么对餐厅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如果要加入支付与预定功能,那么用户的账户体系,包括诚信记录可能都需要考虑进去。大众点评的某些餐馆是可以支持预定的,这得益于大众点评线下的发力,而百度地图也应该努力去加入预订功能,帮用户把除了吃饭外的其他事情全部搞定,这才是最理想的应用。
针对百度地图餐饮O2O功能,我就简单说这些。目前大家对地图的认知还只是导航,如果想吃饭可能还更容易选择大众点评、食神摇摇等比较专业的应用。但由于百度流量很大,即使转化率很低用户量也会很大,而且随着地图应用O2O功能的不断完善以及推广力度的加大,人们对地图的认知也可能由单纯的导航变成生活消费的入口。所以百度地图O2O功能目前虽然存在缺陷,但有较大的潜力,要致力于将用户消费的准备阶段不断简化,这应是发展的目标。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