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一个网站和它的小时代

导读

周源有一个梦想,在经历首次创业失败之后,这个梦想在现实的刺激下变得越来越清晰,最终变成现实,于是就有了知乎的故事。这个诞生才三年的问答网站在中国互联网世界里掀起了一阵前所未有的旋风,同时也伴随着诸多争议,在一切背后,周源和知乎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

8

多年以后,周源靠在会议室的椅子上,翘起二郎腿,半边身体被阳光包围笼罩,细密的灰尘若隐若现地周围漂浮,迎着北京十二月中午的微醺阳光,眯起眼睛,不禁想起了曾经在西藏的那些日子。

西藏的阳光更干净,更亮,在高原上,喘着气,望向无尽延伸的四周,整个世界似乎都停滞了,身体似乎被从躯壳中慢慢变轻、抽离一般,眩晕而温柔的甜腻感在大脑中充斥膨胀,湛蓝色的天空将整个大地都严密地笼罩起来,似乎随时都会倾覆下来。

时间其实并没过去多少年,在西藏的周源和在北京的周源,彼时的他和现在的他,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他只是一直在寻找着一个答案而已,完成自己的一个想法。

1 他有一个想法

1

周源在南京上的大学,学的是软件专业,而后到了上海,做的是底层数据库开发。然而他却做得并不尽兴,他渐渐发现自己其实更感兴趣的是互联网产业和公司。

春节回老家过年,周源无事,便在街上闲逛消磨时光,偶尔瞅到一个小地摊,鬼使神差地凑了过去,鬼使神差地翻起了杂志『IT 经理世界』,当时,他被震动了。

我就觉得那些人就是在做一些说惊心动魄也好、或令人兴奋的事也好。我就想认识这样的人,和他们见一面,谈一谈,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然后他就投了简历,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北京,直奔杂志社。编辑们被他吓住了,没想到他真得就这么来了,于是顺水推舟就和他聊了起来,大概本来也只是想推脱一下,把这个冲动的年轻人劝回去。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杂志社竟然答应把他留了下来,虽然只是做一个实习记者而已。

那时的那个一腔热情不管不顾的年轻人现在已经很难说清楚他为什么会如此执著地放弃自己的本行转而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还是这个年轻人,在做了三年记者之后,却又突然亮出让大家猝不及防的回马枪,杀进互联网行业,以一往无前的姿态杀向创业的人潮之中,做起了 Meta 搜索。

此时的他已经不再年轻了,但还在拿自己的岁月去试错。结果并没有出乎人意料的地方,这一次,创业的他输了。失败后,他找到了之前就已熟识现在在创新工场的张亮、黄继新分析总结自己创业失败的过程,然后去了西藏。

从喧嚣躁动的城市来到旷达的高原,周源一直都在反思,反省自己究竟输在哪里?错在哪里?

就是做了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产品,自己不是用户,连用户的痛点、痒点和兴奋点都不知道。

周源现在说得铿锵而轻松,但是这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经验却是来自他当年日日夜夜的面壁与自我鞭策。

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他已经不再似当年那样冲动。做记者时,像局外人一样隔岸观火,创业时冷暖自知,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经历和阅历,他知道该怎么去做,他知道该怎么去做好,他又再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去验证自己。

但是,该做什么呢?这反倒成了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周源参与过 Apple4us ,在这个以苹果产品及理念为核心话题的博客群里,他渐渐发现作者的话题其实一直在延展发散,有趣的讨论层出不穷,而随着作者群的不断扩大,这样的趋势越发明显。当时的周源就想过去建立一种优秀的机制把这些高质量的作者和内容集合起来,放到更大的一个平台上。

但是具体怎么去做,他并没有往深里去思考。

在创业失败之后,周源发现尽管老伙伴黄继新和张亮一直就和自己在一座城市里,他本可以更早向他们讨教些创业的经验,但是,大家的时间都很紧张,而不管多短的距离在成人社会中其实最终都变成了一段不小的隔阂,如何才能让人和人之间信息的沟通变得方便起来?

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刺激周源往昔的思考此时逐渐变得鲜活起来,而就在此时,Quora 的风暴适时席卷到中国互联网,周源心中灵光乍现,曾经积压在他心底的吉光片羽此时抖落尘埃,一个目标逐渐浮现,越发变得清晰具体。

当我们看到 Quora 的时候,这个东西「啪」地一下就出现了,这就是我们之前寻找的答案。

这就是周源一直汲汲于怀的答案,他想在中国做一个高质量的问答分享社区。

2 太阳底下无新事

「768?不是798吧?」,司机师傅用眼角的余光瞅着我,其中满是疑惑与怀疑,说这话的时候,车就停在十字路口,头顶的绿灯在周围启动加速的车流中闪烁得那么急促而刺目。768园区红彤彤而破旧的大字半遮半掩在路边葱葱郁郁的树冠中,这一日,阳光在风中轻佻地摇曳着,来来往往的年轻人三五成群,裹紧衣领匆匆走过。

2011年,知乎从创新工场毕业,在768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

6

知乎的整个办公区都弥漫着一种奇怪而温吞的味道,恰好是吃饭的时间,一个女生突然端着饭碗走过,说了什么,引得周围的男生们哄堂大笑,在各自的屏幕前,他们聊着,吃着。办公区显得有些杂乱,门口拐角处的桌子上摆着几本杂志,放着吉祥物的宣传海报,几只拆过的纸箱子被压扁,叠在地上,一只帆船模型反射着床外橘色的阳光,存放物品的组合柜最醒目的地方是创新工场的「毕业了」水晶牌。一只椅子挤在墙角,一排服务器在半开着的房间,绿色或红色的指示灯频繁地跳动闪亮。

10

室外的阳台空旷而冰冷,一株已经枯死的不知名的植物幽幽地摆放在玻璃门旁,两三把积着灰尘的折叠椅靠着窗户,正对着楼下树叶掉光变灰的绿化带,一只大体上还能辨识出绿色的塑料碗搁在护栏上,孤独而无聊,踩过木头搭成的地板,它便晃悠悠地发声。

2010年,炎热的8月,周源的空想变成和张亮、黄继新反复讨论的话题,9月某日,正在吃饭的当口,周源突然再次灵光乍现,为这个答案想到了名字,他叫它「知乎」。到圣诞前夜,期间历时整整138天,周源想象中的那个「答案」最终拿捏成型,进入内测。

周源那年的生日就是在办公室过的,陪伴他的是12月的寒夜、群星,是接连数个昼夜一直忙着写代码的同伴,以及网站成功运行的代码。

那一夜,他哭了,不止他一个人哭而已。

公历1月26日,农历小年,知乎终于上线了。

借助创新工场和团队的人际关系,呱呱坠地的知乎赢得了完全超出一个崭新的创新产品应得的关注和喝彩。

首先邀请加入的200名用户其中不乏互联网领域的各色大佬以及各样的专业领域大拿,有了这些这些人的带动示范作用,加之知乎团队一直努力维护的友善认真的社区氛围,互联网圈子很快就被这个新玩意儿吸引住了,邀请注册机制更是在早期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的质量的活跃度。

然而,风波与争议很快就随之而来,知乎和 Quora 过分的相似性让它背上了「复制」和「抄袭」的骂名,曾经一度遭到严厉的口诛笔伐,但直到今天,周源依然对这段往事不以为意。

我觉得如果一个产品提供的是互联网基础服务,那最后肯定归结到唯一的产品形态。

他把 Quora 的问答服务视作互联网的基础服务,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的话,那么唯一可能得出结论就是,知乎和 Quora 至少在形态上必然会走向殊途同归的道路。

靠着不错的用户体验获得用户的认同之后,知乎也获得了投资人的关注。上线之后很快就有了包括红杉和 IDG 在内的投资人主动来接洽知乎,之后,知乎得到了创新工场、启明创投以及蔡文胜、徐小平共计近千万美元的 A 轮融资

其中无疑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创新工场,不仅李开复通过微博以及社区内的活跃为知乎积攒了大量的人气,而且,黄继新也特意从工场出来担任知乎的COO,而张亮则成了周源所谓的知乎团队啦啦队队长。但是,创新工场为知乎带来的不止是人脉和资金而已,从人力、法务和财务等方面,前者帮助这支创业团队解决了大量非业务方面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能把更多的精力和专注用来解决产品的核心问题。

在今年三月开放注册之后,知乎的注册用户从2011年底的20万暴增到现在的近400万,这个社区每天共有超过15000条回答,每月用户访问量超过4000万。

现在,距离他第一次创业失败,已经过去了三年,从那个在路摊看见一本杂志就心向往之的年轻人成长为现在在768的办公室内有些腼腆的一个中年人,时间已经整整过去了八年。

Yes, 'n'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在经历了曾经的失败和漫长的寻找过程之后,他似乎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寻找的答案。

但这个答案却并不是终点,反而成为另外更多的问题的起点。

3 破壁者

知乎刚上线,周源便碰到了一个难解的现实困局。

我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中国人是不会提问的,从小到大是没人叫你去如何提问的。

长久以来,无论是中国的社会,还是在中文互联网上,人们都并没有养成提问和解答的良好习惯。大家习惯的是百度问答式简单粗暴的风格,大家满足的只是一个答案而已。换言之,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互联网,缺失的一种敏感敏锐的「问题意识」。

但比起答案,周源及知乎更看重的提问的艺术,在他们看来,有时候,一个好问题的价值不亚于好答案的意义,而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的思考和辨析的动态过程远比一个正确的答案更有价值。

就比如你到日本香港去,你就会发现那里的人过马路都很文明也不随地吐痰,但是你发现回到国内之后大家都很乱来,这是和环境有关的。

周源把这种风气和差异归结于产品本身,那么,如何才能让知乎的产品形态既能获得尽可能多的用户,同时维持高质量的社区水准。

乍看上去,这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任何蓬勃发展的新兴社区总是或早或晚要要面临如此矛盾的处境,解决者社区的生命力会得到延续并良性发展下去,而束手无策者唯有扼腕叹息眼看社区最终堕落成为无聊的是非地。做技术出身的周源相信技术的力量,他相信通过算法和规则能够让知乎实现上述的目标,他相信,只要不断优化和改进知乎的产品形态就能使在增加用户的基础上同时保证甚至不断提升其质量。

从这一点上来说的话,知乎当然而且必然需要大量的用户,而这也是知乎开放注册与推出知乎阅读等产品的考虑,首先要有足够的用户基数作为支撑,否则很能保证这个社区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

在开放注册之前,知乎也担心随着用户的暴涨而使得整个社区都变「水」,并且为此做了不少准备和预警。社区就好像一个木桶,从内容的产生、传播到沉淀各个环节,他们一直在观察哪里可能出现「渗水」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就要尽快补齐存在的短板。

若问题无意义,则答案无价值。知乎的「反水」首先从提问开始。

周源他们不希望知乎上出现那些简单的非是即否的问题、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和通过搜索引擎就能轻而易举得到答案的问题,用知乎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有用」、「有帮助」、「有质量」的问题。

3

借鉴 Wiki 的经验,他们在知乎也推出了公共编辑。

对每一个问题,用户都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力图让问题的格式、表述符合知乎的规范,让问题有更加明确的指向。

可是,用户的问题会不会因此而被改得面目全非呢?之前,已经发生过用户于谦谦因问题被修改而出现的一系列让人始料未及的状况而最终出走的情况。

更加严重极端的情况下,类似的争执则会演变成一场战争,比如之前知乎上的引号战争。

战火最早由知乎点起,在「问题修改规范」中规定用户在包括问题、话题、答案总结等公共区域务必遵守规则:

用直角引号(「」)代替弯引号(“”)

知乎官方将此当做公共编辑的基本规则之一,在答案等非公共区域不做强行要求,但是会有志愿者进行替换以达到网站风格的整体统一。

知乎倾向认为直角引号是美观的用户,但是另外一方则坚决反对这种观点,并且批评知乎将弯引号不美好的观点强加给数十万的知乎用户;

知乎指出国家标准规定的弯引号对网站编码的支持并不友好,而且暂时自身也无法做到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实现替换,另一方则坚称弯引号是国家标准同时也符合广大用户日常使用习惯;

一批用户对知乎的这一举措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更有用户以删答案和退出知乎作为对此项规则的回应。虽然在经历了初激烈的争论之后,大多数用户还是选择了逐步接受了知乎的规则。

但实际上,这场战争本来可以避免,知乎本可以用更加和平更加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来推行直角引号,但是年轻的知乎团队却偏偏栽了一个不小的跟头。

知乎知道这种情况无可避免,他们甚至清楚以后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类似的个案。但是既然确立了社区的规范,确立了一套公共编辑的准则,而且坚信这套机制是正确的,相信通过不断的改进能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知乎只就必须容忍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后果——即使这套机制和准则还不成熟,即使这样做有可能会伤害到一些用户,即使有可能对让一些用户对知乎产生质疑和不满。

但是,规则就是规则。处在高速发展扩张中的知乎最需要的就是规则。

相关文章

  • 怒其不争 特斯拉副总裁反对放宽汽车业排放标准

    怒其不争 特斯拉副总裁反对放宽汽车业排放标准

    网易科技讯8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当涉及到监管措施时,汽车行业往往形成统一战线面对政府制定的规则以及政策。但对虽然近期联邦政府以及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正在对汽车行业所提出的放宽汽车排放标准的建议进行评估,而特斯拉一位高管则主张对汽车行业采取更严格的限排措施以推动汽车制造商销售更多的电动汽车。特斯拉负责业务开发的副总裁戴木德·奥康尼尔(Diarmuid O’Connell)在密歇根州举办的汽车行业研讨会上

站长之家微博
站长之家微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