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为司机和乘客都带来了便利、提高了打车的效率、减少了出租车的空车比例、节省了出租车耗油、还可以缓解交通压力……总之,它填补了各地区电召平台的空白。谈及打车APP的好处,突然觉得它出现的时机是如此及时,只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兴高采烈之时,晴空一声霹雳响,转眼间,骤雨浇灭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一直以来,打车难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老大难问题。本想着,嘀嘀打车、摇摇招车等打车软件的应运而生应该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起到缓解的作用了,但恐怕,无论是开发者还是司机师傅们,高兴得似乎有些过早了。这不,有关当局的一纸喝令让打车APP的前途蒙上了阴霾,深圳勒令的哥删除手机打车软件消息的传出再让开发者们一筹莫展。

5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一份抬头、署名均为“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客运交通管理局”的《关于加强手机召车软件监管的通知》中要求,各企业“立即开展自查自纠,全面排查驾驶员队伍,对已经安装手机召车软件的驾驶员必须责令卸载,不得继续使用。如果有继续安装使用的,将按不诚信经营记入驾驶员档案,并列入量化考评。”

该文件明确规定,下一步市客运管理局还将联合执法支队进行专项整治,如果发现有驾驶员继续使用手机软件议价或者调课,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处理,企业管理不力也将予以行业通报批评。

无疑,这份落款为2013年4月28日,署名为“客运管理局”的文件瞬间戳破了投入大量激情和热情的APP开发者们的梦想泡沫,打车软件因何被叫停?到底该不该被卸载?它的出现“造福”了谁?未来将何去何从?”一时间,关于打车软件的讨论和争议蔓延开来……

“造福”了谁?打车软件的“盛世一景”

“以前是通过排队等着打车,现在通过Uber等服务,只需用手机发一条打车请求,一辆车就会开到你面前。”事实上,早在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发布的 2012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她就曾说过有关打车方式的变革。当这一服务开始面向大众用户群后,可帮出租车增加两倍收入。

转身定睛国内市场,不知从何时起,打车软件亦悄然出现在身边每一位朋友的手机里。

去年3月,摇摇招车iOS版上线;9月,嘀嘀打车上线;10月,快的打车上线,再加上易到用车、打车小秘、百米打车……据了解,目前国内打车应用至少在20款以上。于是,浩浩荡荡杀到司机师傅集中吃饭的服务区,“蹲点”的哥聚集地,给他们送小礼品、送成箱的矿泉水,各种接地气的推广手段齐活上阵,功夫不负有心人,打车软件爆红的速度亦可谓势如破竹。

2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以北京为例,共有6.7万辆出租车,而出租车司机使用嘀嘀打车的数量已经增至1.1万人,截止至今年3月,嘀嘀打车下载量达54.7万人,且每天以上万的数字在增长。

快的打车,作为国内第一家有加小费功能的打车应用,在上海的覆盖率已达65%,截止目前,快的打车的司机总数达10万左右,乘客数突破50万,每日订单量有5万左右。

此外,有消息称,嘀嘀打车已获腾讯1000万美元的投资,易到用车从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获得了超过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快的打车也在今年4月获得了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

…… ……

对于打车APP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喜出望外的消息,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移动互联网对改变传统行业的巨大潜力。乘客不用在大街上苦等出租车、不再为打不着车犯难、不再为被拒载而心生怨气,它的出现究竟带来了哪些好处?

“它为司机和乘客都带来了便利、提高了打车的效率、减少了出租车的空车比例(北京出租车空驶率达 40% 左右)、节省了出租车耗油、还可以缓解交通压力……总之,它填补了各地区电召平台的空白。”弄堂里的邻居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

司机师傅们说,降低空驶率增加个人收入的同时,还可根据软件开启情况和接单数得到奖励,何乐而不为?他们中,有的师傅的手机里甚至装有五六个打车软件。

而在乘客们看来,打车软件最大的吸引力在于,高峰时段比较方便且能通过“竞价”提高订车成功率。

至于软件开发者,目前虽无明确的盈利模式,相反正处于“烧钱”的阶段,但眼看着客户越来越多,“抢”客户亦抢得不亦乐乎。

只是,在上述皆大欢喜的表象背后,现实似乎远没想象中那般乐观。对于软件开发者而言,除了要面对自身经营上的各种疑难杂症以及竞争对手的挖客户,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敌人”——亦即挡在最前面的那道“政策壁垒”。

打车APP到底该不该卸载?

据了解,与深圳的明令卸载相比,其他地方虽未出台具体法规禁止打车软件,但对于打车软件提供的“加价”功能,上海已经提出明令禁止;4月中旬,北京市交通部门也开始对部分打车软件的“加价叫车”业务将行清理;同时,武汉市交通局客管处,要求各出租车企业对使用加价打车软件的驾驶员进行监管,督促他们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5月,南京市客管处表示将严打叫车软件的加价服务;西安出租车管理处亦表态:这种第三方叫车软件确实是一个新的服务平台,但也存在一些弊端,目前不统一推广……

面对眼前躲都躲不掉的政策风险,打车APP的前景几何?在方便了你我他出行的同时,为何会遭到各地交管部门的挥棒拦截?

3

知名IT博客陈永东发表了相关博文,对关于叫停的理由进行了几点猜测。

其一、打车软件可能影响乘客权益。目前,从相关报道及有关部门的回应看,打车软件使用中曾经出现司机不加小费不愿出车的情况。有司机坦言,相较没有小费或小费较少的短途,司机更愿意接长途线路及有小费的单子。有乘客表示担忧,认为可能会助长的哥“拒载”和“挑客”之风。不过,也有乘客认为,虽然可能有些小问题,但打车软件至少多了一个叫车渠道。

其二、打车软件所涉业务可能难以监管。这可能是出租车公司及相关交通管理部门头痛的事。南方都市报称,此前客运交通管理局方面为南都记者提供的一份回复函中提到,单纯的推广网络或手机电召,缺少实体平台为支撑,将不利于服务考核监管。要知道,管理部门最害怕的事就是,有他们管不到的地方。

其三、打车软件可能引发纠纷。这也是管理部门比较担心的事。毕竟,司机是出租车公司管理的,当乘客与司机发生纠纷时,乘客可以向出租车公司提出交涉,也许事由与打车软件有关,也许无关,但是只要有纠纷,出租车公司总是要摊上点事儿,也许事情是由打车软件引起,但也许乘客与司机都不提这茬事儿。

其四、打车软件可能与出租车公司抢业务。这个出租车公司通常都不明讲,但应该已经既成事实。主要受影响的应该是电调。这与微信抢了运营商电话与短信业务类似,打车软件抢了电调的业务。也许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但当老的电调平台业务受影响时,出租车公司出现“强烈反应”亦可理解。

其五、司机使用打车软件存在安全隐患。司机在使用手机上安装的打车软件时,或多或少会分散精力。特别是在开车过程中,一边开车一边使用打车软件,显然存在不安全因素。如果因此出现悲剧,相应的救治、保险索赔等一系列问题也会让出租车公司感到头痛。

其六、出租车公司怕司机“中饱私囊”。在出租车公司电调业务下降的同时,打车软件叫车数量却在不断上升,结果就是电调平台的收入下降,而司机所收的小费不断增加。这对于司机而言当然很愿意,但对于出租车公司而言则肯定不愿意,并会称司机们“中饱私囊”。——以上引用自陈永东博客

而日前,来自软件开发者方面,嘀嘀打车率先对叫停一事给出回应:除深圳市交委客运管理局外,“嘀嘀”没有收到其他地方主管部门的叫停信息,嘀嘀可正常使用。关于加价叫车功能,嘀嘀也在跟各地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和写上,并等待响应管理规范。如当地手机打车管理规范出台,明确不能加价,嘀嘀会即刻取消现有加价叫车功能。

在欢呼声中呱呱坠地,在一夜之间饱受质疑。现在看来,打车软件的前景尚不明朗,他关系到出租车公司、交通管理部门、打车软件开发商、司机和乘客等多方的利益权衡,换句话说,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至少,它需要把下面的问题一一解决了。

对打车软件的多一重思考

我们说,当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出现时,在反反复复地不断实践中,总会暴露出这样那样五花八门的问题漏洞,或许,这个补漏的行为也正是追求完美、找到正确商业模式的一个必经过程。

打车APP亦如此。

4

 行车安全没保障、服务质量更是参差不齐、更有甚者,依旧面临被出租车“挑客”和“加价”的利益损失……在第三方打车软件广受大家欢迎的同时,各种弊端如期显现。这里,我们不妨来一个梳理。

 乘客:轻松约到车or约车难?

“很方便。下载软件一个星期,已成功约到3次车。”这是上海一乘客在使用打车软件后的感受。只是,事情往往没有如此美好,在他轻松约到车的同时,在城市的那一头,由于司机师傅的各种“挑客”,仍然有乘客在抱怨着约车的各种“难”。

乘客A 遭遇软性拒载:正值下班高峰期,因为距离近+堵车等因素,很长时间得不到司机师傅的响应,几次下来,就放弃希望了。

乘客B 不加价没响应:实验了几次,如果是加价叫车,响应时间一般在5到10分钟,等车到时,平均花费20分钟左右。不加价叫车,等过40分钟,甚至没有响应,比伸手拦车还难,尤其是高峰出行时间。

司机:打车软件可有可无?

相比部分司机师傅安装了几款第三方手机打车软件,每天因此多出近十单生意,收入增加不少的现状,仍有一部分不小比例的师傅不爱用打车软件,甚至认为它可有可无。

至于不爱用的原因,比如:

师傅A 相比“野生”客户,使用APP叫车的用户还是少,或者说和前者没法比。我在朝阳门附近,不用任何打车软件服务,转一圈,5分钟之内肯定会有乘客,而上一个活拉到了通州要回城,有APP也不一定有客户,该奔国贸还得奔国贸。

师傅B 对用户违约感到无奈 。约好预定地点,过去后却发现乘客因有其他空驶的出租车早就坐上去走了,但我却还在等,到头来不仅被抢单还要无视其他路上的招手乘客。按理说,我可以投诉客户,但对我没好处,但客户投诉我或者俩人对投,对我有坏处。

一个打车应用不能给出租车司机带来真正的乘客,带来实际收益,出租车司机为什么要用?或许,用户违反约定的成本很低,但若把这部分损失转嫁到司机身上,恐怕很难成行。而每每碰到客户违约的情形,师傅们也只能忍了,只是,这样一来,还不如多花心思找“野生”的客户。

除了不爽客户逃单,司机师傅认为可有可无的其他原因罗列:

1、不会用,也懒得学

2、没见多赚钱反而因要设备押金、流量费、话费而多花钱

3、长时间开启APP费电,频繁充电让人不爽

4、因误会产生违约后被投诉,感觉不值当

5、怕开车接电话被抓而罚分

…… ……

总之,原因可谓是五花八门。而此前,IT茶馆创办人王佳伦在自己的一次嘀嘀打车经历中分析道,司机师傅总体对这类应用的评价是用处不大,原因是因为:一般情况是只有刚好在附近又是空车的时候才会接单,高峰期的时候根本不愁客源;如果你离得比较远,即使加价也不愿意去接单;高峰期的时候很多司机都去吃饭了,不愿意在高峰期接活,因为堵车堵的太严重,反而拉不到多少客人。

再回头来看深圳叫停打车软件一事,深圳市交委解释称,打车软件不成熟影响监管,叫停并不代表排斥,相反,市交委鼓励和欢迎智能化电召平台的应用,但这必须符合相关要求。待相关规范出台后,如果市面上的软件经修改后符合了标准,则很欢迎这些软件的继续推广应用。

北京方面, 北京市交通委新闻发言人李晓松透露,为了充分挖掘资源,调度中心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允许这些手机软件进入电召平台。但政府要制定统一的规则标准,包括技术、服务标准、投诉处理等多个方面,而且一定要求其不能给顾客加价。

据悉,6月1日,政府推出的96106统一叫车电话将启用,它整合了五家出租车调度平台,基本覆盖了全市6.6万辆车。之前,五家出租车调度平台中已经有引入手机打车软件的情况。

由此可见,为了满足相关单位的相关要求,需要平衡乘客和司机等多方利益的打车APP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对于软件开发者而言,除了要面对自身经营上的各种疑难杂症以及竞争对手无所不用其极般的抢客户,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敌人”,亦即挡在最前面的那道“政策壁垒”。被政府“收编”也好,为符合相关要求努力达标也罢,打车APP,还有很长的路要走。